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(王忻)“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共征集有质量融资需求的企业115家,需求总金额23.93亿元,已发放‘龙质贷’贷款企业40家,累计贷款金额13.6亿元。”近日,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,不少企业凭借质量“软实力”换来了实实在在的“真金白银”,质量融资增信政策正在该省加速释放红利。
随着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的深入实施,质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让“质量+金融”政策直达实体经济,去年5月,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,联合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。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积极响应,结合地方实际,因地制宜推进“龙质贷”“辽质贷”等质量金融产品,探索出“质量+金融”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。
质量赋能金融 打通企业融资“新通道”
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、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的增信机制,旨在为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,一些地方实践中,也称为“质量贷”或“质量融”。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颁布的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明确要求,“健全覆盖质量、标准、品牌、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,强化对质量改进、技术改造、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,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”。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“质量+金融”协同发展明确纳入国家质量发展战略,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持。
2024年5月,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,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全面启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。这一机制,通过企业已有的质量信用、管理能力、认证资质、品牌影响力等质量要素,为企业“增信”,使金融机构在“看得见、信得过”的前提下,愿意“贷得出、贷得快”。
实际上,质量融资增信就是“以质为信”,将企业质量软实力转化为融资增信的硬实惠,让企业“凭质量拿贷款”。它不仅拓宽了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,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风险更可控、回报更可预期的授信新路径,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搭起了“质量桥梁”。
“质量+金融”激活振兴动能 东北三省的探索实践
在国家政策引领下,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结合区域实际,迅速行动、主动探索,纷纷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质量融资增信产品体系,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。
盛京银行作为沈阳市国有城市商业银行,推出“辽质贷”产品,并配套“质臻贷”“质优贷”“质惠贷”“质链贷”等子产品,构建以信用贷款为主、质量要素为核心的信贷服务体系。沈阳三洋电梯便是“辽质贷”的受益企业。该企业自2022年起被评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2024年获省级品牌价值评价并设立首席质量官。在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的推动下,企业顺利获得1000万元“辽质贷”信用贷款,有效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,助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辽质贷”已在沈阳、大连等多地落地,截至目前,已累计发放贷款14.95亿元,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激发企业重视质量、争创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据了解,吉林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质量融资增信要素、银行金融机构具体支持政策以及各部门重点保障措施,梳理形成质量融资要素企业1223家,走访33个专业市场,细化服务企业目录和企业需求清单,支持政策有效落地。
吉林省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,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96项,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2项。“2023年开始,行业竞争持续加剧,公司面临巨大经营压力,其中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。省政府各部门、省市场监管厅和各银行机构一直关注企业融资问题,质量融资增信推出多种金融产品服务,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。”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。
在此背景下,该公司获得进出口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广发银行、光大银行、盛京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授信8亿元,形成财政引导、金融输血、企业造血的良性循环。“资金问题解决了,我们可以更专注于研产销等业务环节,加快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黑龙江省则通过“龙质贷”,构建起省级、地市、县区三级联动推进体系,打造了一条集政策引导、数据支撑、平台支撑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质量融资通道。
该省大庆市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种植、水产养殖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。2024年底,在大庆市、肇源县市场监管局指导下,鲶鱼沟系统整理了近百项质量要素佐证材料,最终在当地市场监管局推动下,获得肇源农村商业银行1.5亿元贷款,成为大庆市首笔“龙质贷”,极大缓解了企业融资瓶颈,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与市场拓展能力。
此外,黑龙江省还积极推动质量数据接入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平台,提升质量数据对金融机构授信的参考价值,并鼓励各地设立“龙质贷”专项担保基金,保障信贷安全,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。
在东北三省的实践中,“好质量”逐步成为“好信用”,金融支持企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幅提升。政策落地带来的不仅是融资增信的“真金白银”,更是企业创新升级的“信心保障”。
让“好质量”变“好信用” 仍需政策加力护航
从“辽质贷”到“吉质贷”,再到“龙质贷”系列实践,东北三省紧紧围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目标任务,突出质量要素在融资增信中的赋能作用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典型经验。
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,东北三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采取联合印发政策、共享质量要素、建立质量档案、对接金融资源等措施,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质量促进金融服务,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与此同时,各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,在审批流程、信用评估、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机制优化,促进“信用+质量”多维度授信评价体系建设。
尽管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已初见成效,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。“推进质量融资增信属于创新性工作,还存在不少阻力。”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比如开发产品受局限,大部分金融机构开发融资产品都需要经过省级甚至是国家总行审批,沟通难度较大。此外,从省局到市、县局还不同程度地存在“不会干”的问题,工作进度及成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对此,黑龙江计划进一步强化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,推动省级层面建立联动机制,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“龙质贷”专项担保基金,加强质量数据共享平台建设,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精准性。同时,辽宁、吉林也正在加快建立质量要素信息共享通道和相应工作机制,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精准度,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等核心数据进入金融征信体系,让“好质量”真正转化为“好信用”和“好贷款”。
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,也是金融支持的信心源。东北三省围绕质量要素推进融资增信,用“信用+质量”架起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,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解难题、添动力。在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中,质量融资增信正在成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路径和实践经验。